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正文 >

赛德克巴莱影评

来源:观后感 日期:2020-05-18 浏览:

【www.haomaoyi.cn--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

  《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

  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既然导演是如此执着苦心的知难而上,那么我们也就很能够去想象和理解导演从四个多小时版本剪辑压缩时的不忍。所幸的是,剪辑过的内地公映版本在叙事上面会更加流畅与紧凑一些,并不影响观众对影片资料的理解。

  当你认真安静的观赏完整部影片,你简直无法相信,如此充满阳刚气质与生命血性的英雄史诗力作,竟然出自一个看上去那么文质彬彬谈吐淡定的儒生——他的名字叫做“魏德圣”。

  不管是礼貌与蒙昧,作为人本身,其爱恨的自由、活着的尊严问题是一样的。本人极不认同某些观众,用当代人的眼光直白批判片中主人公的愚昧与野蛮,并由此彻底推翻全片的价值取向。没有相对客观的认知,这种摆脱语境(历史的或政治的)的批评甚至否定,既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也是对他们(影片中的人物)的不公。他们确实也一样,如果不能尊严的活着,宁可选取死去。在森林深处,当那些妇人与孩子们为了保全男人们的补给,让他们无后顾的战斗,坦然悬于树杈求死时,每个观众心里都会弥漫开令人震撼的对生命的拷问……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好莱坞史诗大片,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片中结尾时分,主人公在被施刑的最后瞬间,仍然高喊着“Freedom”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瞬间)。同样的为生命尊严与民族自由而战,同样的让人唏嘘的悲情苦难,同样的雄浑浓烈、张扬粗厉,雄性荷尔蒙喷薄的电影。

  当电影最初以杂耍的性质被发明,并逐步走出早期的放映场所——马戏大篷,开始探索自身叙事与表现潜力的潜能与空间,电影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应有尊严被电影人们努力树立。

  发展到这天,电影到底是什么呢?是“电影是梦,电视是窗”的虚拟“梦境”,是大众消费的快餐商品,还是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务必正视的事实是,这天很多影像是否还具有电影应有的品格,这都是一个问题!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一个坚持理想主义的电影“疯子”,用试拍的小样片去找投资,筹备多年才得以辗转开拍,并多次因没有预算而停机,竟抵押自己家产,向前辈导演求救,就是要完成一段英雄史诗(民族史诗)的还原与记录。跟那些高悬追求艺术大旗,头顶国际大导名牌,动辄投资几个亿,钱是砸也砸不完烧也烧不尽,把个国耻(国难)放大异化,还起个香艳的名字拿来“廉价”(“高价”)贩卖的电影导演们相比,导演魏德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作品品格还了电影应有的尊严,即使影片还有一些缺陷,但都绝不影响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二):

  对于《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耗费心血又较好地捕捉了历史花火的影片来说,不论评论性的文字还是宣传性的捧扬,都显得苍白无力。通常人们“想的太多,就失去做得兴趣”,而该片导演魏德圣显然出挑于一般人类,他思虑了很久很多,却始终抱有付诸实践的热情与精神,他历时12年的执着追寻,令这部历史题材大格局影片在成片时凝结出一种饱满的精气神,有一种荡气回肠的东西充溢其间,时不时地跃出来和观众们交流对视,虽然偶尔有用过劲的嫌疑,有那么点横冲直撞,但瑕不掩瑜。

  有人认为本片只是台湾土著版的《阿凡达》,这种评价似乎趋于武断,即便两者有相似之处,也因这世上所谓礼貌对“野蛮”的碾压摧毁收编改造方式的雷同所致。虽然本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物塑造表象化,部分情节少欠梳理,但《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影片对华人的光影制造而言,是有十足分量和深远好处的。放眼这些年来华语世界的电影制作,在一部影片中涵盖如此繁冗的信息量、庞大的人物谱并以中立的态度直视历史沉疴和身份碰撞的,确不多。而该片在还原悲怆历史事件和再现民族文化习俗方面相对客观的做法,也值得赞许,同时,片中包含着超多的山林风光和运动镜头的调度,战争场面更是频繁稠密而火光四射,所有这些摄制掌控难度,都让观众对拍摄过小清新制作的魏导,刮目相看。

  影片花费了一些时长来诠释台湾土著民族赛德克的精神与信仰,片中的马赫坡首领莫那鲁道是这种精神与信仰的传承者,而此种传承是以血脉亲授的方式体现的,在骨子里,生于斯长于斯的莫那鲁道们是不可能被彻底征服,成为被奴役者的。当日本人的长枪大炮杀到家门口时,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已然拉开了帷幕,最初抵抗的失败,所谓的礼貌占据了原本美丽自由的家园,当猎鹰被关在笼中,当骏马被拘于栏内时,最后的反抗只是时机问题。

  “只有爱与杀戮,依然真挚”(语出自迪伦马特)。在礼貌的强势与伪善面前,赛德克族的爱与杀戮来得真挚而炽热,被约束的灵魂是枯竭的,片中那些渴望自由的话语,很能打动人,如“如果礼貌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无论抗争还是自缢,赛德克族都秉持着灵魂的骄傲。“能够输掉身体,但要赢得灵魂”的他们是抱着必死之心去战斗的,关于彩虹桥的终极信仰,对自由猎场、自由精神的追求,让他们甘于从容战死。于是,久战不胜的日本人采用腐蚀性炸弹这一灭绝人性的招数,令这场力量悬殊的角力显得尤为惨烈。片中女人的戏份不多,却同样撼动人心,为了节约有限的粮食,保留战斗力,女人们在丛林中群众自缢的悲壮,让人肃然,也包括敌对方在内。从某种好处上说,有坚定信仰的人是无敌的。

  赛德克族对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山林的守护是一种本能,“触及本能者即触及人性最深处,并能得到最及时的回应”(语出自爱默斯·布朗森·爱尔考特)。影片在台湾本土票房的不俗,便说明了这一点,而本土票房的不俗还说明了一点,即当下台湾本岛意识的普遍认同感,这仿佛一种新的身份构建过程,仿佛精神上的一次时空压缩与回溯。不可否认,魏德圣有此种情结,并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反刍,事实上,早在《海角七号》中,已经有了相当层面的反刍,只是这一次,魏德圣走得更远。

  影片透过一个叫花冈一郎的赛德克人来表现对混乱身份的认知方式,这个在特殊历史环境中被嫁接培植后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似乎能够说是对许多台湾人身份形象的比拟。花冈一郎原名达奇斯,他的新身份新名字是日本人“以夷治夷”政策下的产物,这也是他对自身身份矛盾纠结的源头,经过20年的教化,这样的身份却始终让他在族人和日本人之间处于两头堵的境地。当他卷入起义后,他选取了自杀,自杀的方式很值得玩味,穿着和服,用一把赛德克刀剖腹,死前用赛德克语和弟弟对话,但当弟弟说“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这话之后,他说了句“阿里嘎多”。

  片中的配乐很棒,土著民族特有的风情淋漓尽致地流淌在那些音符中,每当人物面临重要抉择和危难时,配唱便如一唱三叹般的绵延流连,其中,莫那鲁道在水边和已在彩虹桥的父亲的和声对唱,和声美妙,朗朗上口,体现了一种完美精神信仰的传承。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三):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

  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现代人的欲望太大太多太深,银子、儿子、妻子、车子、房子五子登科尚嫌不足,整日里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使官位越大越好,权力越多越好,名声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甚至具体到房子要在哪个城市,面积要有多大,有几个小三,处于哪个年龄段,毕业自哪所高等院校,三围是多少一颗心被装得满满的,恨不得还要有三头六臂,千变万化,分身有术,一任你吞天食地,为所欲为。但心装得满了,分量也就重了,走在人生的路上自然也就不能闲庭信步、任意东西了。所以,人们在疯狂攫取的同时,还经常抱怨自己活得太疲惫,活得太空虚。

  叔本华概括得好: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与无聊,其根源在于无止境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人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痛苦。所以,人的一生,总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没错,我们活得疲惫,活得空虚,活得痛苦,活得无聊,其根因就在于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很少有人会思考,我们热衷追逐的这些个东西真得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与快乐吗事实上,很多东西的获得恰恰是以幸福与快乐作为代价的。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念念于兹,汲汲于斯,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一任时间在日复一日的百无聊赖中随恨水东逝。当小正太熬成了方仲永,当小萝莉熬成了祥林嫂,我们才惊觉,这一生始终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始终是[熙来攘往众生笑,黯然销魂无故人",始终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始终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什么叫[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什么叫[白云飘兮轻若絮,生如梦兮淡若云",什么叫[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什么叫[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间一场醉",便会后悔当初为何不[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为何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为何不[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为何不[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只可惜,为时晚矣,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结果只能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于是乎,我们就会抱怨,抱怨生活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我们像一只扑火的飞蛾般,忙忙碌碌地去追逐,忙忙碌碌地去钻营,结果却在不停的忙碌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其实,怨天怨地怨他人都是不对,所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怨,或者不怨,生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恨,或者不恨,幸福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恼,或者不恼,快乐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是错乱的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丢掉了幸福。一言以蔽之: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那什么才是正确的东西

  精神!那么,精神的内涵又是什么<赛德克巴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尊严和自由。

  在很多观众的眼中,赛德克人是傻的。他们排斥先进的礼貌,醉心于血祭祖灵等古老而野蛮的习俗,明知敌我实力过分悬殊,却仍旧不管不顾地迎了上去,流血,甚至牺牲,只是为了要做一个赛德克巴莱,要做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人。但我却觉得,赛德克人活得简约而不简单。他们实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在他们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两样:一曰尊严,二曰自由。捍卫了尊严和自由的人,才是赛德克巴莱,才是真正的人。为了捍卫尊严和自由,即便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如莫那鲁道那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语:[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但必须要赢得灵魂。"日本殖民者在雾社地区大肆开发森林资源,以低廉的价格胁迫赛德克人从事繁重的劳役工作。赛德克人的生活空间及狩猎空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仅仅如此,日本人还时常玩弄赛德克妇女,甚至欺骗她们到日本充当娼妓。这就使得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仇恨与日俱增。马赫坡社酋长莫那鲁道对此深以为恨,决心起兵反抗。当然,在起兵之初,也有不同的声音发出。

  比如,身为日本山地警察之一的赛德克青年达奇斯纳维就以前问莫那鲁道:[头目,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此刻礼貌地过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莫那鲁道反问道:[被日本人统治好吗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该领的钱全进了日本警察的口袋。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反倒让他们看见自己有多贫穷了!"应对达奇斯纳维的第二次质疑,莫那鲁道斩钉截铁地回道:[日本人比森林里的树叶还要茂密,比浊水溪里的石头还有多,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如果你的礼貌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为了捍卫部族的自由和尊严,赛德克六个社在莫那鲁道的带领下,毅然决然地竖起了抗日的旗帜。最后,这六个部族几近灭族。从军事作战的角度而言,赛德克人无疑是输了。但是,我要说,何以成败论英雄这群英勇的赛德克人,虽败犹荣,虽死犹生,倒下的是肉体,站立起来的却是精神,一种为捍卫自由和尊严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精神。正如影片结尾,一群赛德克巴莱高唱着祖先的歌谣,走过彩虹桥,走向祖灵地。

  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却真实的道理:英雄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能活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人人皆可成为英雄。自由和尊严就是我们的彩虹桥,幸福就是我们的祖灵地。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难以静下心来。其实,这些都是人生所必要的经历。所需防止的是,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浑浑噩噩,结果却迷失了通向心灵之家的路途。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给自己的精神设定一个坐标,自由为横,尊严为纵。只要有了这个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愿人人都能活出赛德克巴莱的风采!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四):

  赛德克·巴莱:真正的抗战史诗

  赛德克·巴莱Warriorsoftherainbow(2012)剧照#04赛德克·巴莱Warriorsoftherainbow(2012)剧照#10

  即便是大陆上映的版本只有一部,是由上下两部剪成的单部曲,《赛德克·巴莱》仍然值得一看。尤其是此刻。有新闻说,《赛德克·巴莱》虽然口碑好,但市场的无情还是让电影院的排片锐减,即便是剩下的排片表,也处于不利的时间。对于才刚上映的《赛德克·巴莱》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样下去,说不好那天就悄然下线了。所以说,对于史诗性的大片爱好者来说,要去看的话,得趁早。

  《赛德克·巴莱》讲诉的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以及一群让人敬佩不已的种族。具体事件是在历史真实发生过的台湾抗日的“雾社事件”。而主导“雾社事件”的就是台湾的一个少数民族及赛德克族。对于赛德克族,大陆人了解的很少。因为官方的教科书上一般将台湾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像张惠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山族。但对于高山族这个说法,目前也只有大陆在使用,而台湾则在1954年就已正式停用这个说法,而将高山族群下面的不同群组具体分为了13个具体的民族。其中赛德克及为其中之一,而且赛德克族的最终被确认是2008年,能够说是一个“崭新”的民族,此前则被计算为泰雅族的一支,而张惠妹则属于卑南族。除了卑南族与赛德克族,其他高山族的族群名字分别为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阿美、达悟-邵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而即便是最新被承认的赛德克族,也分为东赛德克与西赛德克,东赛德克包括木瓜、桃赛、太鲁阁三个群组(太鲁阁本属于赛德克族,但却先于赛德克族被承认之前于2004年独立成族)。西赛德克包括雾社、道泽、德鲁固三个群组。《赛德克·巴莱》讲述的就是雾社群组内的故事,而即便是雾社,也被分为了12个部落,即波阿伦、斯库、塔罗湾、荷戈、

  马赫坡、罗多夫、卡滋库、塔卡南、巴兰、布卡山、东眼、西宝等12个社,而其中的布卡山社于1925年并入了马赫坡社,至1930年雾社事件时,实则有11社,而参加的则有马赫坡、塔罗湾、波阿伦、斯库、荷戈、罗多夫6个社参与,参与战士共计300余人。

  雾社事件,如果电影以此为名的话,可能会更为人所知一点。但导演魏德圣坚持用《赛德克·巴莱》的名字,虽则让人有些费解,但的确更贴合影片的宗旨。赛德克是民族,而巴莱则是“真正的”意思,联合起来就是“真正的赛德克族人”,有些真汉子、真爷们的意味。无论电影还是历史事实中,发生在1930年10月27始的“雾社事件”的领导者都是莫那·鲁道,他是赛德克族马赫坡社的头领,也是整个事件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论及雾社事件何以发生,则又务必往前回溯。早在1871年,即有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登陆,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日本以此向清政府发难,而此时的清政府,依旧认为台湾原住民“故且置化外”、“皆不服王化”,等于是不承认这些生番是大清的臣民。于是日本人钻了空子,组建军队对台湾南部的生番进行讨伐。当然大清既不承认生番是大清臣民,也不容日本人胡来,于是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前往交涉,日本人退走,并敲诈大清50万两白银。日本人也由此摸清了大清对于台湾的大致态度,于是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海战后,正式提出将割占整个台湾。战败的大清不得不屈服,于是台湾进入了50年的日剧时代。作为殖民者到来的日本人,对待台湾的汉人及原住民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在他们眼里的高山族人都是生番,是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在日本人登陆台湾后,立即便受到各种抵抗,包括生蕃人的抵抗。在1897年,为勘查台湾东西横贯公路路线,深堀大尉一行14人,由埔里进入雾社,最后在天池一带为原住民所杀害。日方对此感到十分震惊,遂对雾社地区采取生计大封锁的政策。至1901年,即对雾社进行武力讨伐,1902年,双方交战与入止关,双方死伤严重。同时日本不断挑起不同部落或民族之间的争斗,就此整

  体减弱原住民的势力。这些战斗,年轻的莫那·鲁道都有参与。二次同时,为了统治,日本人对包括赛德克族等的原住民进行殖民化教育,是为“理藩”,一举要求这些少数民族断绝民族习俗及生活习性,这导致了原住民极大的不满。作为“理藩”的一部分,在日本的明治44年(1911年),曾举行日本内地观光,统治当局邀请雾社地区重要部落头目前往,巴兰社头目瓦力斯·姆尼、荷戈社头目塔道·诺干、马赫坡头目莫那·鲁道都在受邀之列。日本人的本意是为了让这些野蛮人见识一下现代礼貌,但在这些赛德克族人的眼里,却发现了自己是多么的落后,并由此产生了极强的民族精神。

  而1930年雾社事件的具体发生,在这天看起来则有些简单。1930年10月7日,位于雾社台地的马赫坡社举行一场婚宴,适逢当地的日本驻警吉村克己与同僚飘过,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的长子塔达欧·莫那想向吉村敬酒,却被吉村以“厌恶那不洁的筵席”为由拒绝,“要将被握住的手甩开”,并以警棍敲打塔达欧·莫那敬酒的手。日本警察的傲慢态度引发了他与马赫坡社内男子的斗殴,吉村也因此负伤。这就是日本警方记录下来的“敬酒风波”的全过程。这场“敬酒风波”成了雾社事件的导火索。事后,虽然头目莫那·鲁道亲自率领族人带着自己酿的酒前往吉村处谢罪,但吉村不肯理解道歉,并呈报上级。当时殴警之罪相当重,卷入事件的原住民除了心怀新仇旧恨外,也深恐日本警察报复,终而决定起事。而早在1920和1925年他就曾两度密谋抗日,都因消息走漏,告于失败。这次起事,之所以定于10月27日,是台湾总督府为纪念死于乙未战争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举行台湾神社祭,雾社公学校举行联合运动会。此时警备松弛,正是起事的好机会。(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死于乙未1895年的事,则可参见另外一部反映台湾客家人抵抗日本人进入台湾的电影《一八九五》,也是一部十分不错的片子。)10月27日凌晨,赛德克族人从马赫坡社开始行动,首

  先杀死了马赫波驻在所与制材所的驻警3人。然后聚集起来,杀往雾社公学校,并在此进行了惨烈的屠杀。稍后,起义原住民继续袭击雾社周边的日警驻在所,但各地驻警多半逃离或对抗,攻击行动约持续到下午3点才告一段落,但赛德克族人仍在雾社镇上进行了一整天的日人住宅物品抢夺与生还者补杀。赛德克族起事部落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明确以日籍人士为攻击对象,当天共杀死134名日本官员、家长、学童,重伤26名。有两名汉族人,因穿和服而被误杀,另一着和服的泰雅族女性也遭刺伤。

  件爆发后,总督震惊,他立即下令采取军事行动,调派台湾各地军警部队进攻雾社;同时,基于“以夷制夷”的策略,力主其他和莫那·鲁道敌对的原住民充当第一线镇压武装部队。赛德克起事族人遂由攻转守,进入了山区。此后战斗进行了40余天。10月31日,日本对反抗原住民发动军警部队协同总攻击,荷戈社头目塔道·诺干于指挥作战的过程中,不幸战死。11月4日,莫那·魯道次子巴索莫那在奋战中被日人击中右腮,血流不止,他命令战友砍下其首级,以减轻其痛苦。11月5日,台湾军台南安达大队,在马赫坡社东南方高地附近,与赛德克族人爆发激战,由于此战伤亡过大,起义原住民最终退守马赫坡绝壁。日本军警也改变了策略,改善攻为封锁,并施放了毒气弹。11月11日,协同镇压赛德克族起事诸社的道泽群群屯巴拉社头目铁木1瓦力斯带队与荷戈社、罗多夫社人员展开战斗,铁木·瓦力斯于此战役中丧生,这也为日后第二次雾社事件埋下远因。12月初,莫那·鲁道见大势已去,令妻巴干·瓦利斯在耕作小屋自缢,自己枪杀两名孙子,弃尸于耕作小屋,连同妻子的尸体一同放火焚烧。最后,他带着三八式骑铳,独自进入深山,在大断崖饮弹自杀,4年后的1933年才为人所发现。12月8日,莫那·鲁道女儿马红·莫那携酒前往劝降其兄达多

  ·莫那,达多·莫那不为所动,酒宴后与妹诀别,最后选取在岩窟中壮烈成仁,至此才结束日方军警大规模的讨伐行动。次年4月,第二次“雾社事件”爆发。这次“雾社事件”是亲日的“味方蕃”即前面提到的道泽群族等与赛德克遗族之间的战斗,日本人在中间进行挑唆,是导致第二次“雾社事件”的主要原因。第二次雾社事件共导致216名赛德克人被杀或自杀。经过多方被整之后,举事的6个社共计1236人,至1937年,最后6社遗族仅剩老弱妇孺230余人。

  《赛德克·巴莱》完全站在了民族叙事的立场,全面展示了赛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生活习性及图腾崇拜心理,并将重心放在了雾社事件上,全景式地展示了赛德克民族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幕。正如片中所言,在战斗之初,莫那·鲁道便明白战争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失败并战死,但他还是举事了。为何选取这样的飞蛾扑火的行为,片中用的花冈二郎问莫那·鲁道,日本人有飞机大炮,我们能赢得什么呢?莫那·鲁道说:赢得骄傲!用鲜血与死亡去换取最后的骄傲与尊严,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值得人尊敬的。赛德克人,他所代表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让人敬佩,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当然,有关这部电影的话还有很多。比如它的叙事角度,完全摒弃了台湾的国语,全片全部用赛德克语拍摄,加以必要的日语。而这种民间叙事的拍摄手法,大陆其实也有,就是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但在大陆却不为官方所容。官方垄断了抗日的叙事方式,然后制造出了超多毫无特色的宏大叙事。我们即看不到《一八九五》,也看不到《赛德克·巴莱》的佳作,只能看《抗日奇侠》、《举起手来》这种意淫无限的垃圾片。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五):

  在没有看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之前,雾社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地名,而雾社事件更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大概就跟卢沟桥事变一样,是个以前在历史课本出现过的名词,但也就仅止於此了。

  最近,我很喜爱的一位导演,魏德圣先生便以此为题材拍出了脍炙人口的电影,原先雾社事件描述的是台湾被日本殖民的时代,原住民饱受欺压,莫那鲁道等多位头目虽然曾见过日本的船坚炮利,但在日本警察蛮横无理、咄咄相逼的状况下,自族人生命的延续及维护祖灵的尊严之间做出了抉择。

  魏导镜头下的雾社事件,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前因後果,让所有的观众了解到每个主角在历史中的定位,而他们又为何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猎场是原住民一切生活所需的来源,所以猎场绝对不能够被外族侵犯,也因为这样的特性,使部落与部落之间产生了嫌隙。

  在这部电影中,重重的刻画了好几个人物内心的冲突,花冈一郎、二郎虽然是原住民,却理解了日式教育并担任日本警察,在日本人心中他们是原住民,但在原住民心中他们却是日本人的走狗;莫那鲁道或其他部落的头目,在族人的眼中都是怕事的懦夫,但他们其实是为了族群的延续,而做出忍耐的决定;日本跟原民通婚的家庭中,他们既是夫妻,却又处在敌对的阵营,虽然已经共组家庭,但是当战况紧绷时,彼此的信任顿时瓦解,这一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却深深的呈现了通婚手段的残忍及无奈。

  而这其中,最感动我的片段,莫过於是赛德克族的妇孺,为了给族里的英雄最大的支持,纷纷自尽以减少食物的浪费,而一郎跟二郎既不愿正面反抗日本人,也不能违背族人的期许,所以选取了自我了断,甚至一郎还以日本武士道的切腹作为自尽的手段,这些画面不仅仅冲击了观众的心,连敌人的斗志也击溃了,就可得知,这一切是多麽的伟大而壮烈。

  看完了赛德克˙巴莱,除了彻底了解雾社事件的始末,体会到领导者的深思熟虑即战争的残酷,但是更让我佩服的,是魏导大胆的晋用了许多素人演员,而且拍摄场景都是取自於我们最熟悉但又很陌生的台湾,让我们了解到,台湾的历史,台湾的美,台湾人的专业,更鼓励了初出茅庐的我们,只要具备专业再加上用心,人人都能够拍出流芳千古的作品!所以我们此刻更要好好充实自己的专业潜力,不好高骛远,确立方向之後,做就对了!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六):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着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着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着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着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能够抵达“彩虹桥”(一个能够让土着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着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着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着联军。看到那里,我不禁想起了此刻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着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电影中,日本人占领台湾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着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但是,就像土着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着,欺负土着。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着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之后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着女人为了男人能够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土着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那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

  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七):

  《赛德克巴莱》: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

  如果礼貌是叫我们卑躬屈漆,那我就带你们骄傲的野蛮到底。

  ——莫那鲁道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吴宇森监制的一部史诗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不仅仅还原了那段被人忽略的历史,更是在人们精神信仰严重匮乏的这天犹如一剂良药。

  电影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讲起。在一场狩猎活动中我们看到了青年时期的莫那鲁道,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击打乐,将莫那鲁道的英勇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敌方阵营取得敌方首级,这是莫那鲁道成为男人,得到族人尊敬的第一步。不久,日本人得知到了这块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的宝地,打算进一步开发。日本人在沦陷区实施了奴化教育,对赛德克人进行着非人的摧残。而顽强不屈的赛德克人一忍就是三十多年。基于对真实的“雾设事件”的还原,导演并没有进行夸张化处理,而是透过一个部落的兴衰直至灭亡和人物的转变过程来让历史重现。故事结束在1930年秋末冬初,鲜血染红了未到季节开放的樱花,这群赛德克人牺牲了身体,赢得灵魂。

  导演吴宇森赞美说:“《赛德克·巴莱》唤起了我们以前遗忘的、忽略的这段发生在台湾土地上的历史,是台湾第一部真正史诗般的电影,也是全人类或全世界都会感动的故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这一群真正的赛德克人来说,他们虽死由荣。影片前半段着力描述他们的信仰,图腾,以及他们自由的生活和自由的灵魂在属于他们的猎场尽情的奔跑。中间部分刻画的是日本人对他们的摧残,自由的灵魂受到扼杀,男人不再英勇打猎,而是整天干写搬运木头的苦力活,女人不再编制甚至成为了鬼子下半身的发泄工具,小孩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后,日本人残暴的做法激起了赛德克人的反抗。三百名赛德克人对抗千余日本官兵,利刀步枪对抗着飞机大炮,结局可想而知。他们的悲壮提升了他们的格调,赛德克人血战日军的光辉历史,将永远的载入史册,被人们铭记。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武士,真正的赛德克人。

  除了英勇献义的武士精神和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外,本片中的配乐也是相当精彩,获得台湾金马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音效大奖。全片始终弥漫着台湾本土味的山歌,或是结婚时互相围绕着尽情的载歌载舞,或是陷入绝境时安抚人心的低吟……印象最深的是头目莫那鲁道的三次歌唱。第一次是在树林里砍伐时,大雨中见到了彩虹,莫那鲁道一挥斧子,族人立刻迎合这歌。(我们的勇士们啊,是真正的勇士,决死如纷飞的落叶,决死如干枯的树枝)莫那既是在告诉他们坚持下去,同时又提醒他们不忘自己勇士的身份。第二次是莫那同族人决定背水一战,奋起一激后在河边又见到了彩虹,这时莫那在虚幻中看到了已故的父亲。(我曾英勇守护的山林,我来到那里,这是我们的山哟,这是我们的溪,我愿为此付出生命)我们看到莫那对这片土地爱的那么深沉。第三次是在败局已定的状况下,莫那看见日本人从空撒下的要求他们的投降书,应对绝境,莫那迈着熟悉的舞步,跳完最后一支舞。(我是莫那鲁道哟,看我脚步所迈开的道路,谁也无法阻挡我们,决死的勇士啊,看我们这天带着首级来了,像松树嫩芽般真正的勇士啊)这首歌仿佛也带我们回到日军侵略以前,他还是那个英勇无敌,力拔山河的莫那,他们仍然过着农耕,打猎的原始幸福生活,只

  但是这一切随着小日本的到来全破灭了。英雄的陌路绝唱,这首歌将莫那的悲壮升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项羽那种穷途末路的英雄悲哀,而是一个真正的赛德克人用身体骄傲的赢得灵魂。

  在人物塑造上,最成功的当数莫那鲁道,同时他也是这部电影中的灵魂人物。青年时期的莫那鲁道张狂、骄傲、勇敢,中年则是沉稳、谋略中带着杀气。正如花冈一郎所说那样:“他藏在披风后面的手是随时握刀准备猎杀的,他是不可能被驯服的”。明知反抗敌人的结果是九死一生,但是为了遗失的信仰和图腾,他选取奋起一搏。除此之外还有少年巴万,我们看到少年巴万像极了青年时期的莫那鲁道,无论是在水中与猛兽搏斗,还是不羁的那股眼神,或者是胆识和谋略。巴万作为一名正在理解教育的少年,他直接代表的是赛德克族的下一代,我想导演给足巴万的戏份,一是强调赛德克人的精神是不会熄灭的,他们是真正的勇士,一代传承着一代,另一点是突出的是全名抗战。还有两名山地警察,他们夹杂在礼貌与野蛮之间,深知野蛮背后蕴含的是信仰与自由的灵魂,礼貌背后却是吃人的野蛮。在这张不被认同的脸面前,他们只能选取帮忙将野蛮进行到底或者是带着礼貌伪善的面具。最后他们选取了前者,对他们而言并不是输了身体,赢得灵魂,而是在一种复杂的身份中找到了真我。

  鲁迅先生曾说过:“杯具,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比起战士们的冲锋陷阵,更让我震撼的是妇女们的群众自杀,他们的大义,他们的勇敢,他们用血染红了那片森林。他们的肉身吊在了树枝上,但他们的灵魂早已飞过了彩虹桥。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宁愿走投无路下自杀祭祖,也不愿成为敌人玩弄的工具,这才是赛德克人。影片结束时,我们看到了彩虹桥,一群英勇的赛德克人骄傲的哼唱着山歌走向彼端。他们用身体赢得了灵魂。

  也许是因为“特殊国情”的关系,反侵略战争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早期的《地道战》和香港的《十月围城》等,但几乎没有一部电影能和《赛德克巴莱》相比,它不同于《十月围城》主要突出小人物的牺牲精神,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而是以一个部落的兴衰灭亡折射出台湾,他们被迫割让,被迫理解着敌人的奴化教育,被迫着做一切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也曾反抗过,斗争过,压榨过。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才洗清了百年的奇耻大辱,只期望一切灾难都已经过去,台湾这个受尽惊吓与折磨的孩子就应好好歇歇,选取自己的道路。

  对于这样一部真诚、真实又震撼人心的作品,任何言语在它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能做的就是走进电影院,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听,赛德克人又唱起了熟悉的歌谣:“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八):

  赛德克·巴莱——血泪民族的末世挽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画面中淋漓的鲜血,使我想起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些惨痛字眼。

  征服与反征服,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并不陌生,五千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推翻与被推翻、征服与反征服的历史。无论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二者心理的鸿沟恰如天堑,“如果你的礼貌是叫我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其实此事,最无关野蛮或礼貌,而关乎一个民族最后的尊严。

  当世界时间定位于格林尼治时间,这个星球上所有民族,务必校正自身坐标,义无反顾地迎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现代礼貌,否则,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莫那鲁道,作为赛德克民族的末世首领,内心承受极大煎熬。一方面,他以前日本,理解过现代礼貌的洗礼,这是作为征服者的日本送给这些野蛮人的“馈赠”,然而对于如何带领族人走向现代礼貌,莫那鲁道却束手无策,日本游历的经历只能徒增“认识到我们是多么可怜”。另一方面,他务必承担起在日本人高危统治下保护族人的重任,这个昔日勇冠全族的汉子不得不一次次委曲求全,在最后飞蛾扑火般的出草中涅槃,捍卫着民族的精神图腾。

  一名赛德克族的巡警怆然说到,“等20年,孩子长大后或许能够融入日本,融入主流”。莫那鲁道反问,“到那时,还有没有赛德克族?”

  然而,历史总是有其自身发展逻辑,礼貌吞噬野蛮,先进吞噬落后。天行有常,莫那鲁道,只是在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做了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谱写了一曲血泪民族的末世挽歌。

  壮士白发,整顿家族事未了。

  满眼子弟,徘徊蓬门我何如?

赛德克巴莱在线观看

本文来源:http://www.haomaoyi.cn/xindetihui/2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