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正文 >

谈读书

来源:读书笔记 日期:2020-04-22 浏览:

【www.haomaoyi.cn--读书笔记】

谈读书

  最近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期而遇,感触很深的除了这个模范家庭的浓浓亲情之外,还有就是这个书香门第的读书氛围。农村里自然少有江南钱氏这样的书香门第,有一些比较年老的大门上习惯写“耕读第”三个字,或许只是一种愿望,读不读就不明白了。因此,从小就没怎样读过书,算起来真正读书开始还是初中毕业以后的暑假,不明白怎样淘到一本《白话史记》,虽然是个不全的盗版书籍,但却构成了以后的知识结构。

  真正涉猎一些书籍,并且明白了该读哪些书,还是大学时期。初入大学图书馆,会有一种选取困难症,到底该读哪一本书呢?除了亲友推荐以外,有一种方法,就是读一本书,便读与之有关的一系列的书。比如戴旭教授在《C形包围》中说“新中国的那一波战将过去以后,还有几个雷英夫,还有几个李际均,前者已经作古,后者也白发苍苍了”,雷英夫上课老师讲过,但没有留下著作,那李际均是谁呢?一搜索原先在学术领域有如此多的著作,便开始读他的《XX战略思维》,在这本书中,又多次提到李德·哈特,引用他的《间接路线》……读《间接路线》时又发现对二战史不清楚,又开始读他的《二战史》……如此便可读一系列的书,也能够明白一系列的问题。在读一本书的同时,脑海里已经清楚接下来该读哪一本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天,淘宝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普通文献的检索潜力,从此不再去书店找那本书有没有?在什么位置?有没有类似的书。然而,微信微博等网络中充斥着的各类信息已经泛滥成灾。人们不仅仅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读文章上面,同时也花在了从超多的爆炸性的信息中筛选和甄别有用的文章上,甚至读完以后还要花时间在想“到底是真的假的”?因此,单靠读公众号和微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读书需求,浅阅读和零碎阅读如同快餐和零食虽然可口,但容易造成“虚胖”,而深阅读如同粗粮才会增加营养,从而变得“敦实”。

  毛主席以前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应当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一味的儿女情长,豪放派中一味的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会让人厌倦的。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读词如此,其实读书也是如此的。中国人常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人有侠骨,也有柔情。书也有阳刚和阴柔之分。有的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纵横捭阖、洋洋洒洒、痛快淋漓,读起来有一种浩然之气;有的书温柔细腻、率真随性、纯朴自然,读起来能够增添生活趣味。这样的书就应兼读,才不失侠骨柔情,才清秀自如,气有浩然。

  “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所有的惊心动魄和风云际会,不可能单靠经历而到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但能够透过读书去感知和改变。书读得多了,想得多了,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胸怀宽广了,格局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就明白了什么事该投入多少的精力。毛主席手不释卷,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说道:“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到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要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者不好”,他老人家的这句话一下子否定了“战术决定战略”,“战斗决定战争”,也就否定了充斥在各类心灵鸡汤中的“细节决定成败”。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乍一听觉得深受启发,之后发现这就是个伪命题。把国家的存亡归根于一个钉子上,这个黑锅难怪只能存在于心灵鸡汤而不会出此刻历史长河里。如果一个钉子能决定国家的命脉,那么也是“国之司命”级别的指战员参加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时,他所骑的马有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铁钉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掉了链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之后的骑兵如果从中仅仅悟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旁门左道,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马掌的铁钉上,使得本该思考和练习如何打赢的人放下了手中的刀枪,拿起了铁匠的锤子,乐此不疲地把精力聚焦在钉马掌、检查钉子上,那这支骑兵能不能战胜敌人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后话。

  文如其人,读书也能够认识那些未曾谋面的知音、良师和益友。古人常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而毕生孜孜以求,因此经常“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或许是中华文化连绵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惺惺惜惺惺,虽相隔百世,透过书籍,也能够读懂作者,引起共鸣。比如李际均、乔良、王湘穗等教授的学术作品洋洋洒洒,夏虫不可语冰,只有读进去以后,才会懂得其深沉的忧思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和风骨,唤醒手握重器的蒙眬者,颇有春秋战国谋士陈其利弊、纵横捭阖之气。学术研究当如此,不然万马齐喑、千篇一律,又何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天涯若比邻,这些阅历丰富的长者、博士生导师以书的形式存在于眼前给予人生点拨,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度和修养。一个人的才华和气质是能够透过读书的积累而凝炼和培塑的,因此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以前读过的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能够变其气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一个人清盈灵动、潇洒自如、观之可亲,除了与其天生和家庭教养以外,更多的和读书有关。上大学时一位工科教授温文尔雅、气度非凡,年过半百而颇有青春意气,在课余跟我们谈及读书,从《红楼梦》到“留得残荷听雨声”,再到李义山本人,再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信手拈来。他说“你一天读一首诗,时间一长,自然会是另一种气质”。

  然而,说了些读书的好处,读书最难的却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的时候悟出一个道理很容易,而要去践行却很难。比如“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容易,写起来更容易,然而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我记得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法学教授出身高玉良不断地吟诵抄写一首《好了歌》,并以此委婉地劝说官迷心窍的得意门生祁同伟,说明《好了歌》中的道理不是不懂,然而自己却一错再错,锒铛入狱,实在是可悲可叹,为后世读书人敲响警钟,惊醒梦迷人。

  哀莫大于心死。也许读书会让一个人找到精神皈依之所,我时常好奇有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地敬业,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从少年意气到皓首穷经,把一件事当做人生的起点和归宿,直到有一天我读过了他们写的书。

  蓝兔|作者

谈读书笔记 谈读书议论文 谈读书读读写写 谈读书小作文 谈读书运用孙中山 谈读书默写

本文来源:http://www.haomaoyi.cn/xindetihui/22740.html